- 数学为啥甲卷比乙卷难?
- 甲乙比赛,实力比为3:2,5局3胜,甲打完4局才赢的概率?
- 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和乙比甲少几分之几有什么区别?
- 甲和乙的比是3:2根据信息填空乙比甲少几分之几,从甲中取出百分之几,乙两数同样多,甲与甲乙和比?
- 明代服饰中的“比甲”究竟是什么样的?
数学为啥甲卷比乙卷难?
您好,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,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经验。但是,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:
1. 甲卷和乙卷的难度是根据不同的标准来评定的。有时候,出题人会故意让甲卷更难,以测试学生的能力和应对能力。
2. 甲卷和乙卷的难度可能与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有关。通常,甲卷会给高年级或高水平的学生,而乙卷则适合低年级或低水平的学生。
3. 出题人可能更加注重甲卷的深度和广度,以挑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。相比之下,乙卷可能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常识的考查。
总之,数学甲卷比乙卷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,取决于出题人的意图、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考试的标准和目的。
1. 数学甲卷比乙卷难。
2. 这是因为出卷人在设计甲卷时,往往会更注重考察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题目难度会相应提高;而乙卷则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,题目难度相对较低。
3. 此外,数学甲卷通常会涉及更多的知识点和更复杂的问题,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。
因此,对于想要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来说,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练习,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。
甲乙比赛,实力比为3:2,5局3胜,甲打完4局才赢的概率?
甲乙比赛,实力比为3:2,5局3胜, 则一场比赛,甲胜的概率是3/5=0.
6 乙胜的概率是2/5=0.
4 甲打完4局才赢表示前3局:甲胜2负1,(有三种可能:第1或2或3局是负),第四局是甲胜 这样的概率=3X(0.6*0.6*0.4)*0.6 =3*0.144*0.6 =0.2592
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和乙比甲少几分之几有什么区别?
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和乙比甲少几分之几有区别。它们比的对象换了,也就是单位1换了。甲比乙多几分之几,把乙看作单位1,甲比乙多的数占乙的几分之几。列式为(甲一乙)÷乙。乙比甲少几分之几,把甲看作单位1,乙比甲少的数占甲的几分几,列式为(甲一乙)÷甲。两个单位1不一样,占的比率不一样。
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和乙比甲少几分之几区别是:这两个问题的标准量,或者说是单位一的量不同,甲比乙多几分之几?
他的标准量是以,而乙比甲少几分之几标准量是甲,虽然甲和乙的数量不变,但是在题中叙述的位置不同,也就是说,比后面的量不同的时候,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。例如5比2多几分之几?
用5-2的差三除以比后面的二得到的是3/2,同样的数,换个说法,乙比甲少百分之几,依然适用5-2的差除以的就是五而不是三了,除以五之后得到的结果就是3/5,所以说标准量不同,得到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。
1、不是同一个意思。
它们的比较量相同,所用的标准量不同。如
甲是50乙是40,甲比乙多百分之几,乙比甲少百分之几?
甲比乙多 (50-40)÷40=10÷40=25%
(这是以乙为标准比较的)
乙比甲多 (50-40)÷50=10÷50=20%
(这是以甲为标准比较的)
2、甲比甲,甲比乙少百分之几?是指甲乙的差占乙的百分之几?而乙比甲多百分之几是指乙和甲的差占甲的百分之几?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单位一不同,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,比如说5比4多25%,4比5少20% !
甲和乙的比是3:2根据信息填空乙比甲少几分之几,从甲中取出百分之几,乙两数同样多,甲与甲乙和比?
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:5,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,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? 解: (5-3)÷5=2÷5=5分之2 (5-3)÷3=2÷3=3分之2
甲数比乙数少5分之2,乙数比甲数多3分之2。
明代服饰中的“比甲”究竟是什么样的?
中国汉族人民传统的汉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,明代时我国汉服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。在此阶段,汉服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改进,比甲就是其中的代表。那么,明代的“比甲”究竟是什么样?它又是怎样出现的?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认知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待。
一件华美的明清比甲
明朝的服饰继承了汉唐宋时代中原王朝主流的衣物样式,同时也由于历史因素继承了某些蒙元服装的元素,即所谓“胡化”。虽然满清立国后大力打击了明式汉服,但仍保留了少数款式和特征。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从朝鲜族、京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的服饰中看到一些“遗迹”。
南宋背心
目前研究认为比甲应当在宋代就有雏形,是一种无袖的长罩衫。后来在宋蒙民族交流的过程中传入蒙古。蒙元帝国时期纽扣在中国服饰中开始了大范围的使用,比甲也有纽扣的出现,使得比甲的穿着更加便捷紧实,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。比甲从客观上来说最大的特色就是便于骑射,也渐渐成为草原骑射民族的常着衣物。《元史》中有一段对于比甲的记载:“前有裳无衽,后长倍于前,亦去领袖,缀以两襻,名曰‘比甲’,以便弓马,时皆仿之。”由于它便于生产生活,又不失美观,在明代以后逐渐流传开来。样式上与今天人们穿的背心很像。据文献和传世文物证明,明代比甲一般都有五枚金属扣,在上层官僚也贵族中也收到追捧。
明代比甲设计图样
入清以后,比甲主要是妇女经常穿着的衣服,如果大家留心翻阅《红楼梦》,就能看到不少有关比甲的描写,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冗述了。
参考资料:
沈从文:中国服饰史
宋濂等:元史
陈娜娜 , 徐方杰 , 陈嘉毅:汉、唐、明代汉服设计与对比
回答者:雷晓凡,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,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