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比英国还要大,为何一直在欧美列强中垫底?
这个话题之前谈论过,简单分析:
1.意大利的战斗力,实在堪忧,也获得了“战无不败”的雅号,你说别人怎么带你玩儿,尤其是群雄混战时刻,这样的队友就是典型的“猪队友”。一战时候,德国带着奥、意三国同盟,实在是意大利找不到队友。而到了二战,但凡遇到敌人,就开溜,把罗马帝国列祖列宗的脸都丢尽了!
要说意大利为何垫底,有很多原因:
2.意大利本土面积只有30万平方公里,没什么矿产***,尤其是别的国家在搞工业革命,而意大利除了农业,工业都没有拓展空间,周边都是山地,只有北部(见图)平原地区有一点基础可以搞搞,但确实工业基础太弱了。
3.意大利周边国家,都不是善茬,而且意大利还没有拓张疆土,而周边区域已经被各个国家圈定势力范围,小胳膊小腿的意大利,还真的不敢硬碰硬!而这方面,日本就好多了,尤其是当时列强对于日本这个东亚国家,实在距离太远太远了。
4.当然,还有一点儿即使当初意大利国王前身——撒丁王国道统权威确实不足,其统治领地,仅仅是意大利西北部的都灵、热那亚一带,以及贫瘠的撒丁岛。狭小的国土、有限的实力,以及边缘的区位,意味着这个王国,以及萨伏伊王室,以及其在意大利严重缺乏足够的影响力,并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足够的威信。撒丁王国的统一策略,就是两头卖乖——一方面侧面发动民众威慑反统一势力,逼他们同意统一;另一方面,由自己出面,承诺给这些旧势力一些利益保障——相对于疯狂且缺乏组织性的民众,明显撒丁王国这个合法***的承诺,更能让人放心。
从伦敦出发去意大利?
从英国利物浦到意大利佛罗伦萨直线距离大约1500公里,交通方式很多:
最快:飞机,大约2小时左右;
最累:自己开车,起码1900公里左右,时间大约需要20多个小时(不休息);
最复杂:火车,利物浦-伦敦(最快2小时8分钟,最慢8个多小时),伦敦-巴黎(2小时15分钟),巴黎-米兰(7个小时左右),米兰-佛罗伦萨(不到2小时),也可以从巴黎-都灵(5个半小时左右),都灵-佛罗伦萨(3个小时左右),还可以从巴黎到瑞士的日内瓦、巴塞尔等,再转车到意大利的***或米兰,再转到佛罗伦萨,时间更久。还可以搭大巴士,路线与火车差不多。
伦敦到意大利距离大约1500公里。
意大利,首都罗马,位于欧洲南部,包括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、撒丁等岛屿。北与法国、瑞士、奥地利、斯洛文尼亚接壤,东、南、西三面分别临地中海的属海亚得里亚海、爱奥尼亚海和第勒尼安海
如果意大利单独在非洲打赢了英国?
你是想问隆美尔,能不能在西线战场(苏德)取得北非一样的荣誉,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很难,首先二战德国东线和西线两个战场,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,而且西线的德军著名将领比比皆是,而东线战场由于战略定位相对要低,所以也没有多少将领可以和隆美尔竞争,也因此让隆美尔获得了集团军总指挥的地位,但是这并不是说隆美尔加入到苏德战场,就能以一己之力,让整个苏联战败,毕竟这里比隆美尔厉害的将领还有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;分析如下:
北非战场游兵散将,战略局势败退,隆美尔临危受命稳定局势;
说起隆美尔,在他到达北非做总指挥之前,其就是古德里安手下的杰出进攻师,作为一名师长,在突出进攻灭亡法国的战争中,隆美尔表现优异,因此也得到了德国总指挥的青睐,为了稳定东线战场(北非)意大利盟友节节败退的情况,总指挥部决定派出隆美尔临场救急,其主要目的是不让联军取得东线的登陆,避免让德国在欧洲大陆腹背受敌的局面;
当然前期隆美尔表现非常优异,在入非以后先后取得多场胜利,尤其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,打得英军抱头鼠窜,期间隆美尔利用多种诱敌战术,让其赢得了“北非之狐”的美名,这也是隆美尔人生的高光时刻,让德国在北非战场堵住了盟军的军事进攻,双方形成了僵持的局面;
战术上的巨人,战略上的侏儒-隆美尔;
虽然隆美尔指挥战术极佳,但是其对整个世界战场的局势把握不准确,尤其是当后期苏德战场进行的如火如荼,德国在东线战场表现不利的情况下,德国早已无法支援北非战场,但隆美尔依旧***取了战略进攻,最终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,被敌军打得千里大撤退的局面,这也是前期其作出的努力,后来瞬间化为乌有,而北非也从此成为了盟军的大后方;
后期的诺曼底登陆中,作为德国西线的阻击总指挥,隆美尔竟然错判了盟军的登陆地点,导致德国大量的***被投入到了错误的方向,因此盟军也用了较小的代价,实现了在欧洲大陆的登陆,从此让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,这也是后世常说“隆美尔作为一个师长是合格的,但是再超过一个师就不行了”,而当初的北非荣耀,隆美尔所指挥的北非军团,充其量来说也只能算是一个加强师,所以隆美尔个人在整体战略能力上,还是稍逊一筹;
苏德战场,战将频出,但双方整体局势不会允许任何将军能在做的更好;
苏德战场(东线战场),这个战场其实也是整个德国大本营的重要经营方向,要知道德国的最终目标是击败苏联,取得整个欧洲大陆的大统一,当时击败法国,而英国又在大洋彼岸,隔着英吉利海峡,所以德国只要将最后能够在欧洲大陆威胁的国家,苏联被击垮以后,那么德国就能真正站稳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;
当时整个苏德战场,德国几乎投入了2/3的军事物资和部队,前期因为技术优势,苏联被打得节节败退,而且这个战场上,德国著名将领曼斯坦因、古德里安、莫德尔等先后出征,但是也抵挡不住后期苏联***取的持久战优势,由于地广物博,且人口压制,苏联***取的消耗战术,让德国在拉锯战当中逐渐败下阵来;
要知道苏德战场从始至终,德国在战场的表现都远远优异于苏军,所以在如此表现之下,即使再来一个优异将领也无事于补,因为这已经不是指挥官能够左右战场的局势,而是整个国力的大比拼,当时苏联获得了来自美国以及英国的支持,德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世界工业强国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