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?是因为谋反吗?
朱元璋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乞丐,一步一步的爬升,最终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大明王朝,自然有他的能力和小心机,而且朱元璋无疑是一个狠人,从他将替他开疆拓土,历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残杀殆尽,就能看的出来。从当时的形势来看,胡惟庸基本上是没有谋反能力的,但是他的确权利欲太过旺盛,眼里容不得外人,结党营私,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,最终被控谋反处死。
胡惟庸出身于书香门第,自认有一身才华,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,朱元璋对他很是喜爱,但是一直到明朝初期,胡惟庸都没有得到重用,一直在李善长手下担任文职,属于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。明朝初期,朝廷大臣内部主要分为两派:李善长的淮西派和刘伯温的浙东派,后来刘伯温被诬陷后辞官,朱元璋虽又扶持了杨宪,但是杨宪因为冒进,被李善长弹劾,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,最终被朱元璋所杀,从杨宪被诛后,朱元璋认为胡惟庸很有才干,非常宠信他,进而胡惟庸靠着自己的能力和李善长的推荐一步步扶摇直上,洪武六年(1373年)七月任右丞相,到洪武十年(1377年)时升为左丞相,位居百官之首,登上了他权利的顶峰。
独断嚣张,结党营私,***
胡惟庸人最终官拜左丞相,自然是大权在握,而且自认为深得朱元璋的宠信,便被权利欲冲昏了头脑,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。胡惟庸当丞相后,对于一些生杀废黜大事,经常被上报朱元璋便自行处理,甚至胆敢帮朱元璋批所有奏折,各部门的奏章均要经过他的筛选才能上报朱元璋,他趁机将对自己不利的奏章都会扣留下来。
另外他想尽一切办法排除异己,对自己不利的人他都会除掉,所以因为他的结党营私,排除异己,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,相权危及皇权。另外,胡惟庸私自任免官员,所以很多官员偷偷贿赂胡惟庸,胡惟庸都欣然接受。独断嚣张,结党营私,***这些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,所以胡惟庸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。
府内藏兵
明洪武十三年,胡惟庸发现他旧宅枯井中竟然涌出甘泉,并兴致勃勃的以此为借口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,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的欣然前往,但是在朱元璋走至西华门时,太监云奇忽然紧拉皇帝銮驾缰绳,虽气喘吁吁说不出话来,但他指向胡惟庸府宅,朱元璋见状不妙,他便登上宫城查看情况,看到此时胡惟庸府上尘土飞扬,杀兵四伏,朱元璋大怒,当即派兵捉拿了胡惟庸,并以谋反叛乱罪名将胡惟庸诛杀,随后,朱元璋大开杀戒,与胡惟庸案有关系牵连的竟然多达三万余人。
胡惟庸刚担任丞相时,振奋精神、勇往直前,为朱元璋做了很多大事;而且在朱元璋面前谨小慎微、诚惶诚恐,获得了朱元璋充分信任。
欺上瞒下、诛杀异己
当了几年宰相后,胡惟庸本性暴露无遗。他利用手中大权,欺上瞒下、骄横跋扈。
胡惟庸将生杀大权、废黜要事都由自己擅作主张,大多数事情都不上报朱元璋,而是独断专行。***受贿更是家常便饭。
大将军徐达看不惯胡惟庸的骄横专横,便到朱元璋那儿告发胡惟庸。
胡惟庸知道后,重金诱惑徐达府看门人福寿,企图将徐达杀死。但是,福寿却向徐达告密了。
刘基与别人议论过胡惟庸的不好。刘基生病了。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领医生去治疗。胡惟庸给医生大量金钱,叫医生在药中下毒。刘基被毒死了。
刘基死了以后,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。
祥瑞吉兆、心理引导
一时之间,社会上疯传,胡惟庸定远老家的水井中,长出石笋,比水面高出3尺。想讨好胡惟庸的人到处传播,这是祥瑞吉兆,预示胡惟庸鸿福无边。
又有人传说,晚上看见胡惟庸家祖坟上冒出火光,把那一大片荒郊野外都照得雪亮。
听到这些传说,胡惟庸非常兴奋,他觉得这些都是他能当皇帝的信号。胡惟庸真的有了当皇帝的野心。
拉帮结派、纠集势力
吉安侯陆仲亨因为乘坐驿站的马车,受到朱元璋责罚。
平凉侯费聚本是执行命令安抚苏州百姓,却花天酒地、放纵女色。朱元璋非常愤怒,严厉惩罚他。
两人受到处罚,非常害怕。胡惟庸抓住机会,偷偷请他们来家喝酒。酒酣耳热之际,胡惟庸对他们说:我们秘密聚会,被发现怎么办?
两人手足无措,胡惟庸乘机要求他们网罗力量、汇聚兵马。
胡惟庸利用亲戚关系,成功拉拢李善长。胡惟庸坚信天助我也、自己一定可以取代朱元璋。
胡惟庸派遣林贤到海外联络倭寇;又命令元朝旧臣封绩写信给元军首领,请求出兵里应外合。
儿子坠死、加紧密谋
就在胡惟庸精心准备的时候,一件意外大事发生了。
胡惟庸儿子从一辆奔驰的马车上坠了下来,不幸摔死。胡惟庸异常愤怒,将赶马的车夫杀死了。
朱元璋知道后,怒火冲天,命令胡惟庸一命抵一命。胡惟庸恳求给予驾车人亲属经济补偿,朱元璋不答应。
胡惟庸担心被杀,找到几位心腹秘密商议举兵反叛,并且下达密令给自己的追随武将。
舞弊事发、牵连被杀
1379年9月,占城国进贡特产,没有人禀报朱元璋。但是,宦官看见了,并上奏朱元璋。
朱元璋***龙威。胡惟庸对朱元璋磕头赔罪。但是,胡惟庸怪罪于礼部、礼部归咎于中书。
朱元璋越发恼火,把相关大臣官吏全部拘捕,审讯谁是幕后主使。
有人举报汪广洋是主谋。朱元璋将汪广洋赐死。汪广洋的小妾陈氏主动殉夫。
有人禀报小妾陈氏是被没收入官女子。朱元璋更是龙颜大怒,命令彻底调查文臣怎么得到被没入官女子的。
这一调查,牵连的官员太多,胡惟庸和六部的官员都被牵连进来,按照法律全部应当判罚重罪。
其中有几个大臣都揭发了胡惟庸,还有的直接告密胡惟庸意欲谋反。
朱元璋命令朝廷大臣轮流审讯胡惟庸,又牵连到一些大臣。朱元璋觉得事态非常严重,下令把胡惟庸等一批大臣杀死。
胡惟庸因为贪赃枉法被逮捕,最后由于谋反篡位被杀。
如果朱元璋稍有疏忽,很可能就被胡惟庸谋反篡位;即使朱元璋在世期间,胡惟庸造反不成,但是,朱元璋死后,胡惟庸等人一定要推翻朱家天下的。
朱元璋确实非常英明、具有雄才大略。
主要是相权威胁了皇权:胡惟庸作为独相,一直干到1377年。大权在握的胡惟庸开始得意起来,有时生杀大事,根本就不报告朱元璋便执行。呈递给皇帝的奏章,先私自审阅,凡是对自己不利的,便扣下不上呈。一些蝇营狗苟之辈,见胡惟庸如此大权在握,纷纷给他贿送金帛、名马、玩好之物,为的是获得一官半职,胡惟庸一边笑纳,一边把这些人视为心腹。第二,胡惟庸老家井里长石笋,他就以为是祥瑞,后来在《明史纪事本末》记载看守西华门的一个太监云奇,预先知道了胡惟庸的谋反之事,便拦在朱元璋马前,不让朱元璋走。卫士们立刻上前,差点把他打死。可是云奇就算快死了,也还是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,就是不动。朱元璋感到事情不妙,立即登上宫城,远远地就看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,刀枪林立。朱元璋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,当天即处死,不给胡惟庸任何申辩的机会。紧接着,胡惟庸案前后审查株连竟达十多年久,诛杀了3万多人,成为明初一大案,列洪武四大案之首 第三,朱元璋解此杀故旧大臣的另外一个目的,是为子孙后代安稳坐江山考虑。第四个胡惟庸毒死刘伯温被人告发,朱元璋就动了杀心
胡惟庸在历史上最显眼的评价,我想就是最后一任丞相了吧,其实只要好好品一品胡惟庸的生平以及朱元璋的生平作为,不难发现他的死很可能是被朱元璋一手策划。
▲胡惟庸剧照
胡惟庸因被怀疑想要叛乱谋反,被朱元璋处死,更是将丞相一职废除。
先讲胡惟庸,胡惟庸是在杨宪死后被提拔的。朱元璋曾向刘伯温咨询谁可以作为他的后继者,在丞相一职上朱元璋一连问了几个人,刘伯温都不太认可,胡惟庸是评价最低的。刘基眼光何其毒辣,但是朱元璋还是提拔他做了丞相。胡惟庸做了丞相之后,朝廷大权被他一手掌控,官员所递奏折先过他手,官员巴结,赠送财物。后来只因徐达弹劾他,意欲害他。
看到这里,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弄臣专权的故事,但是当朝的皇帝可是朱元璋。自古以来,农民起义真的不少,但是做到朱元璋这个位置只此一人。在胡惟庸接管朝廷之前,朱元璋在干什么呢?
▲胡惟庸、朱元璋和朱标剧照
先不讲他建立大明之前的种种事迹,在当了皇帝之后没有穷奢极欲,他可是史上最节俭的皇帝,吃饭只是蔬菜豆腐,建造宫殿只求坚固,墙上挂上典故激励自己不忘当年穷苦。
除此之外,朱元璋工作量极大,几十年如一日处理政事。朱元璋巩固天下,不止做了这些,还开始对当年的功臣下手,哪里是一个温良儒雅的人,分明磨牙吮血。
胡惟庸叛乱那天,邀请朱元璋看他府邸的祥瑞,结果跑出来一个太监拦道急不能语。朱元璋起了疑心,发现胡惟庸府邸四周人影绰绰,下令查看发现胡惟庸谋反,就诛杀了他。此事前后疑点太多,在此之前,就有人告发胡惟庸疑似谋反,按照朱元璋的疑心之重,断不可能前往,更别说当天定罪迅速斩杀。甚至于后续关于胡惟庸的案子风波,朱元璋又诛杀了一大批人。
▲胡惟庸案
欲毁灭一个人,就要先使他膨胀,朱元璋深谙人性之道,示人以弱,让胡惟庸暴露更多,更又理由诛杀。
胡惟庸一犯事,就产生了两个问题:
第一,丞相这个位置为什么总出错。
第二,当年跟着我打江山的人,为什么不好好享受,总是想以下犯上?借此,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,大大加强了皇权的集中。
还是朱元璋疑心太重,一个混迹于草莽的人,可以共难,不好同享福。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朱元璋为继承人朱标扫清障碍。发生这一系列事情的时候,朱标身体还挺好,但是朱标生性温和,朱元璋怕底下功臣骄气太盛,朱标不好管理,只能自己去抚平皇权上的荆棘,即便血流成河,可是朱元璋没算到,子孙中出了一个朱棣,让他***全空。
所以,笔者认为胡惟庸之死固然有他自己权利欲望膨胀有关,但与朱元璋也定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,我是醉爱谈历史,欢迎关注!
其实胡惟庸刚上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,因为后续的事情我们看清楚了太祖的真正目的,他想除掉的不是一个丞相,他想除掉的,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制度——丞相!
众所周知,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利乃是天授,所谓天子便是此意。而在皇权以下,除了某些皇族特权,相权可谓一手遮天。
所谓宰相百官之首,代表百官上达天听,服从皇帝下辖百官,居中而为,以一已之力担天下之重任。简单的说,丞相就是皇帝与各级官员之间的桥梁,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一直如此运行。
但天下是***的,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,对宰相这个职位,皇帝是又爱又恨!设置宰相,就得将很大一部分权力划分出去, 但同时这意味着皇帝需要亲自处理的事情大大减少。
朱元璋,可以说是史上控制力最强的皇帝,没有之一。
他苦战数十年,击败了无数敌人,才赢得了老朱家的天下,但才发现,这一切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,老朱家虽然人丁兴旺,但文武百官总得论功行赏,这些人有的居功自傲,有的阳奉阴违,有的自私自利……
尤其是宰相,这个经常活跃在自己眼皮子下,还敢和自己讨价还价的家伙太可恶了。
朱元璋开始大肆***功臣,当然也不想放过宰相,但他心里有一个底线,那就是自己的皇权!
李善长,大明开国第一功臣(至少老朱自己说过),可谓功勋卓著,朱元璋一直在暗暗盯着他,于是当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辞官归隐,朝堂之上只以李善长为尊时,朱元璋出人意料的叫李善长退休了。
这是一个警告,可惜后继者胡惟庸没有看懂。胡惟庸这个人才华是有的,但他不像李善长审时度势,他野心勃勃想做下一个李善长,甚至妄想取而代之……但这反而给了朱元璋机会!
一次外国使臣来访的小事,朱元璋***雷霆,胡惟庸还没搞清楚状况,就锒铛入狱了。身外狱中的胡惟庸,还做着翻身的美梦时,朱元璋雷厉风行,以“谋不轨”的罪名诛杀了胡惟庸。
而接下来的事情更加恐怖,胡惟庸一事由个人扩张到党争,由数百人牵连到上万人,但这些人加起来的含金量也敌不过一个李善长。李善长仅仅因为一句“汝等自为之”,便被朱元璋判了***。
什么都可以忍,敢有谋逆之心者绝不可留!
于是太祖皇帝如愿以偿的干掉了接连两位丞相,顺便宣布大明不再设置丞相!
胡惟庸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宰相!
但没想到,这一切居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功名显赫,权势熏天的内阁首辅!天道循环,往复不已!
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过后,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?
谢邀。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,并且母亲也不是皇后,按照道理是没有资格做太子的,但是玄宗长子早死,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,但后来被诬陷赐死,才轮到李亨做太子。
但李亨的太子做的非常不顺利,他在英武的玄宗面前,虽然表现得非常隐忍恭顺,但玄宗害怕太子坐大难治,对他管控很严。最让李亨难受的是,先后掌控实权的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是他的政敌,先后多次寻找机会置他于死地,都被他一一躲了过去。深受玄宗信任且掌控军权的安禄山也和太子有矛盾,安禄山本来是想等玄宗驾崩、太子即位时再发动叛乱,夺取唐朝天下。后被宰相杨国忠激化矛盾,安史之乱随即提前爆发。
太子李亨比唐玄宗正正小了二十六岁,但实际上太子看起来比父皇还显老。玄宗皇帝身边有杨贵妃等美女相伴,阿谀奉承的朝臣也经常使龙颜大悦;而太子经常战战兢兢,为了保住太子之位,曾经两次休妻。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发生,也许太子李亨熬不到玄宗驾崩可能自己就先父皇而去了。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太子看到了登上皇位的绝佳机会。
玄宗皇帝在仓皇离开长安西逃中,命令太子带兵断后。此时的太子在身边亲信宦官和太***僚的支持下,暗中与玄宗身边的禁军护卫将军陈玄礼等有所接触。在太子的支持下,陈玄礼和禁军将士杀杨国忠、逼死杨贵妃,消灭了自己的政敌。但陈玄礼等将领还是效忠玄宗的,并没有进一步逼宫玄宗没皇位转给太子。
在此情况下,太子只能另起炉灶了。他并没有选择一路跟随父皇一路向西逃入蜀中,而是利用断后的机会,经过艰难险阻,北上灵武,即皇帝位,尊父皇为太上皇。他做的这一切玄宗一直蒙在鼓里,直到生米做成熟饭后再派人入蜀告知玄宗。此后命郭子仪、李光弼平叛,收复长安、洛阳后接父皇回京,再把玄宗身边亲信陈玄礼、高力士等一一调开,完成了权力的最终过渡。
谢谢好友邀请!
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后,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!
李亨,就是后来的唐肃宗。在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之势攻来时,李隆基害怕得急急出逃!当时,李隆基是***带太子一起逃走的。无奈众百姓见留不住皇上,就全部涌到太子马前,恳求太子留下,愿意跟随太子平叛军!当时的太子说皇上需要他随行!但是老百姓却说,皇上去蜀中,咱中原呢?谁是我们之主啊?!确实,在那时没有皇上了,就等于一个没有家了的孩子!可以说,太子是老百姓强留下来的!为了平叛军,光复河山,太子显示了皇权风范,一举收复多处失地!
马嵬坡兵变后,由太子变皇上!
被老百姓强留下的太子,在李隆基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,领朔方,河东,平卢节度使,北上至灵武!
而李隆基继续西逃,全无一君风范!
很多臣子看看这样的情况,不利于国事就向太子提议即皇帝位,好号召天下,统兵平叛军!
当时太子直接拒绝!后来才犹豫,直到公元756年7月12日,太子李亨朝着西方遥拜,尊李隆基为太上皇,自己即皇帝位,是为肃宗!
其实,这是太子绝地反击第一步!很在紧迫性!因为李隆基只顾西逃,举国无首,一盘散沙,哪有凝聚力?!
太子当上皇帝,号令天下,举国之力抗击叛军,大大的鼓舞了士气!!!!
重用郭子仪,李光弼乃明智之举!
757年正月,安史叛军发生了内讧!李亨认为这是好机会,就重用郭子仪,李光弼反攻!
于是,在半年时间,先后收复了长安,洛阳。
758年,李亨又命二人率50万大军围攻相州,讨伐安禄山老巢。
这个时候,李亨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,确实是非常的明智!
果然,被重用的郭子仪李光弼没有让肃宗失望,运用奇谋,多次打伏击战,重创叛军,立不朽之功!
这样看来,肃宗在***危险的时刻,是冷静的,是大智慧的!否则,***就在李隆基出逃西方时玩完了!
由此可见:在安史之乱爆发后,太子李亨即皇帝位号令天下征讨叛军,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名将,都在绝地反击的最佳措施!!!
欢迎关注!古今多少事,都在历史中!我是媚之夭夭!